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创刊时间:1997年
开本尺寸:大16开
语言种类:中 文
出版周期:旬 刊
邮发代号:14-269
每册定价:20.00元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网  址:kxjscxzzs.cn
投稿邮箱:kxjscxtgyx@163.com

本刊声明

       凡投稿本刊的稿件,作者文责自负,确保稿件不涉及保密事项,署名无争议。对于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作者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来稿凡使用,即视为全体著作权人同意将所投稿 件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本刊杂志社。本社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使用,特此声明!

编辑部公告

通知: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本刊诚征优秀学术稿件,来稿必须为原创稿,不得抄袭和篡改他人作品。凡是投稿本站正在审核期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审稿期限一般二到三个工作日,作者可以随时在本站作者查稿系统中输入文章编号,查询稿件审核情况。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

来源:本刊杂志社        点击: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9日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它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面对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党何以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更为深层的底蕴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深厚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从而获得经久不息的动力支持。其中,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是其本体性规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规定;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时代性与空间性规定,这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

回望历史,一条文化江河水阔潮涌、奔腾而来。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为依托,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近200年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实践的百年奋斗历史为依托,在漫长历史中吐故纳新、革故鼎新,积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文化底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体性规定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孕育形成特有的民风民俗习惯信仰,形成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个朝代,纵使王朝更迭交替,也始终保持文明主体的稳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5000多年文明内在地从本体论上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才能行稳致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这是古代中国人最基本的哲学概念。“天人合一”是宇宙本体论、是世界观,统摄着中国人的社会观、伦理观、生态观、国家治理观,无论君臣百姓,都要遵从天命、践行天道。在古代中国,这种文化机制不仅对于统治者和权力产生一定程度的约束,而且形成一种社会制衡作用。再如,“天下大同”是古代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社会的理想,在大同社会,财产公有、天下一家、有衣同穿、有饭同食、合理分工、选贤与能、安详和谐。大同世界的理念穿风越雨,直至今天仍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追求。此外,“民为邦本”“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知行合一”等理念主张深入人心,沉淀并构筑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挥了建构社会、稳定社会、校正社会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的根本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在百年风云中面对的社会矛盾不同,发展的社会条件不同,担负的历史任务不同,但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民贵君轻、政在养民”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今天讲的中国特色,是以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下,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价值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焕发了新的生命。在民族危难之际,在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己任”等价值追求瞬间被激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救国救民的使命担当,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放异彩、再铸辉煌。可以说,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使其现代价值得以彰显。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规定

1840年以来,中华文明遭遇西方文明的挑战。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美好社会蓝图吸引了中国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为古老中国走向光明开启了希望之门。在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锻造并铸就中国式现代化与时俱进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00余年来,筚路蓝缕,风雨沧桑,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必须以道不变、志不改的坚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党的创新理论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自觉传承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了我们党的科学理论和理想追求、为民情怀和革命担当、优良传统和斗争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及时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引领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树立起中华民族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精神主心骨。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回答并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由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现代化新模式。


杂志社地址:中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大直街和兴商厦A-2603(150600)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