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此时,杨春城和景剑峰已经来到了铁角村附近。他们所站的位置,正与村子隔河相望。湍急的河流发出巨大的声响,二人根本听不清对面村民的声音。
杨春城急中生智,边喊边用手势比划。杨春城和景剑峰终于确定铁角村全体村民平安无伤亡后,嗓子已经哑到说不出话……
继续翻山越岭,继续向上攀登。走过铁角村,二人被泥石流挡住了去路。若选择绕路,需要多走约50公里。
怎么办?他们在岸边观察,发现两次泥石流的间隔较为稳定。
时间不等人。“只要算准时间、找准落脚点,穿越泥石流是可以实现的。”杨春城和景剑峰决定闯过去。
“一个不小心,没踩稳,泥水就没过了膝盖。”杨春城回忆着,撩起裤脚,腿部黝黑,显出一道道泛白的疤痕,那是泥石留下的伤疤。
杨春城算着泥石流的时间,景剑峰跟着杨春城的足迹。20分钟后,两人终于闯过这条30米的山涧。景剑峰最后一脚稳稳踩实的瞬间,泥石流从他身后滚下。
就这样,爬山坡、过山涧、跨泥流,杨春城和景剑峰走到了庄里村,穿过了庄头村,又看过了高铺村。确认过村庄受灾情况后,他们便写下一封封信,请准备下山的村干部或村民带去镇里。
“谁也不知道这些信能不能安全带到。”杨春城说,所以每一封信中,都会把前面已经经过的村庄情况重新复述一遍。一封封信,越来越长。
“没想到会有人逆着爬上来”
经过近12个小时的跋山涉水,接近下午5点,杨春城和景剑峰到达海拔1600多米的岭南台村。这是8个村庄中距离镇中心最远、海拔最高的。
“那时我们已经徒步走了40多公里,我的腿脚已经僵硬了。”景剑峰回忆。确认这里人员无恙后,杨春城和景剑峰提了一路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瘫坐在地上,40分钟才缓过来。
“你们是怎么上来的?”村民吴大姐看到杨春城和景剑峰时惊讶问道。“第一反应就是没想到,都想下山走出去,没想到会有人逆着爬上来。”吴大姐从家里拿了两双拖鞋给他俩,换下他们被石头划破、被淤泥污得辨不清色彩的鞋。
在这里,杨春城和景剑峰写下了此行最后一封、也是最长的一封信。并将信交给村里的年轻人,请他沿着两人上山的路一路下山。
信中写道:“李书记、许镇长:见字如面,我和杨书记已安全到达岭南台村。岭南台村一切安全,无人员伤亡,高铺、三道港、庄头、庄里、道沟经我俩核查,无人员伤亡。请书记放心。”
夜里,在其他村庄了解灾情的李龑回到办公室看到这封信,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人没事就好,人没事就好,想不到别的,心里只剩喜悦。”李龑说。
…………
20天后的今天,顺利送达的3封信(见上图。本报记者张武军摄)收藏在李龑办公桌的抽屉里。李龑再度前往岭南台村等村落核查房屋受损情况,杨春城在桑园涧村入户排查房屋安全隐患。晚风吹过九龙镇,家家飘出饭菜香。党员干部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办公地点,梳理灾后恢复重建进展——
一段段道路被打通,一座座村庄与外界取得了联系。8月4日,桑园涧村、罗古台村交通恢复;6日,铁角村交通恢复;7日,高铺村交通恢复;9日,岭南台村交通恢复……
据统计,8月7日,九龙镇辖区内所有国省干道达到通车条件;截至11日,全镇30个行政村恢复通电;截至20日,全镇累计清淤69763立方米,完成环境消杀面积近20平方公里;21日,所有连村道路均已打通,可以直达国省干道。
在九龙镇,灾情景象正在逐步消退,儿童的读书声再度回荡在街头巷尾,九龙镇党员干部正与群众齐心协力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努力中。
上一篇:两名基层干部的“鸡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