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巴中市红军石刻标语,主要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政治认同,在巴中市根据当地的地形特色,带领人民群众在街坊邻里、荒郊旷野的石板上錾刻党的方针政策,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政治宣传方式。巴中市是川陕苏区的首府,红军石刻标语最为集中。作为革命的主要宣传手段,红军石刻标语的目的在于夺取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主阵地,促进人民群众形成共同的政治认同,在党的政治宣传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巴中市红军石刻标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不只对当时党的思想工作深化认识,更对现在红色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红军石刻标语的内容主要围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真实体现当时严峻的社会环境,颁布各种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激励劳苦群众勇敢反抗,积极参与建设活动。据统计,当年分布在川北、陕南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沿途的石刻标语共有1万余幅,其中川陕苏区7000余幅,新中国成立后尚存4000余幅,目前保存完好的有近2000幅,巴中市境内有近1000幅。[1]巴中市作为保留红军石刻标语较多的地区,其标语分布广泛、内容详实、通俗易懂,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红军石刻标语主要存在于巴中市境内,是当地红色资源独特性的一大体现。四川盆地东北部较之鄂西地区,断裂活动相对较弱,形成了较为平缓的沉积地形,总体构成了碳酸盐缓坡沉积背景。[2]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该市的崇山峻岭中沉积了无数的石层,给石刻标语的錾刻奠定了基础。加之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亟需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新的根据地,因此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在石头上錾刻标语的独特宣传方式。
红军石刻标语遍布于巴中市各个区县乡镇之中,分散性特征明显。历史上巴中市1.2万平方公里,建有13个县级红军政权组织,佐证红军走遍各个区县,并且在当地农村开展各种工作。因为根据地大部分处于农村,所以标语大都分布在乡间小路的山旁、野外,直接存于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以便形成潜移默化的心理认同。被誉为标语之王的“赤化全川”便屹立在通江县沙溪镇的山间岩石上。
红军石刻标语内容丰富、意蕴详实。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党围绕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个方面,对当地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并在当地建造基础设施。既有关于根据地建设,如“争取苏维埃中国”,又有关于瓦解敌军势力,如“当红军才是白色士兵的出路!”;既有关于党的领导思想,如“共产党是工农穷人的政党”,又有关于党的方针政策,如“流氓、地痞、滚刀皮、棒老二,改邪归正着不杀”。
红军石刻标语短小精悍,内容简单直白,结合俚语,易被理解。当时四川整体处于落后阶段,当地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长期居于农村的群众不太了解全国局势。据此,标语的内容通俗易懂,且字数较少。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强大,如刘瑞龙改“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为“赤化全川”,成就气势恢宏的标语之王。部分标语结合俚语,文字更具有亲切感,如“硬要把刘湘、邓锡侯、杨森等棒老二消灭得一干二净,穷人才得安生。”
石刻标语作为巴中市红色符号之一,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巴中市石刻标语揭示和宣传红四方面军解决土地问题、实现“反围剿”胜利、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光辉事迹及伟大精神。石刻标语内容及效果表现为价值实现过程,倡导正向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深挖巴中市石刻标语价值,是树立爱国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巴中市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创建伊始就十分注重在革命斗争中运用标语口号[3]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国民党两次“围剿”政策和四川军阀势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川北兵力薄弱之机,开辟了以通江县、南江县、巴中市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过程中,红四方面军宣传队下设凿字队,就地取材,在沿途山岗、悬崖、关隘要道上錾刻大量石刻标语。
红军石刻标语作为红四方面军存在和长征路线的见证者,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信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给民众,民众接受度更高,影响范围更广。群众对当时革命斗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根据地的斗争形式和斗争环境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4]
国民党费尽心思摧毁红军所留物品进而试图销毁红军存在的证据,摧毁石刻标语需要耗费国民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削弱国民党“围剿”队伍力量,一定程度上促进红军“反围剿”胜利。
石刻标语将党的重要方针、政策和纲领宣传到根据地群众中,向人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优良品质和解救人民于水火的本质。人民从内心最深处加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归属感和信任感。通过号召各地工农踊跃参加红军,壮大革命红军队伍,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借此发动群众,参与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争取团结一切力量一致抗击反对势力。
政治认同是人民对政权及政权代表的国家产生情感上的信任、行为上的支持和意识上的归属[5]。铭记历史,是对每一位革命先辈的尊重,不忘历史,传承红军精神,石刻标语才会焕发价值与意义。巴中市石刻标语巧妙地把红四方面军精神的作用和意义放大,经时代积淀、过滤、弘扬传承与创造性整合转化后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出政治教育功能,发扬红色文化,增强政治认同感[6]。有助于教育和激励党员、干部和群众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教育[7]。巴中市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而广泛的资源,宣传石刻标语所蕴含的坚守信念、坚韧不拔、不畏艰险、团结奋进为核心的红军精神特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
巴中市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的首府,亟需振兴,如何深挖红色经济价值,激发巴中市经济活力,助力经济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实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体现。
“红色旅游”蕴含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红色博物馆具有公益性和教育性双重特性,且红色旅游和红色研究还能极大促进巴中市第三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巴中市红军石刻标语文化产业,研发石刻标语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强化红色文化与经济耦合,多渠道筹措资金[8],直接性增加经济效益,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为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9]。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助力巴中市产业振兴。反哺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自身健康、有效发展,打造巴中市红色文化名片,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红色文化带动巴中市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所获资金再投资红色文化发展,实现红色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
深挖川陕革命老区石刻标语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激发巴中市经济发展活力,助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培养爱国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政治认同感,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内容,巴中市石刻标语背后的红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强化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精神保证。
川陕革命老区石刻标语众多,其中以巴中为甚,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各市(县)之冠,其红军石刻标语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都具有较大的意义与价值。但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如何更好的实现巴中市石刻标语的价值,如何发挥其更大的综合效益,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革命时期,红军战士们长途跋涉、转斗千里,因川陕革命老区山高崖陡,石多质坚,由此红军战士们便采用在石头上錾刻标语的方式来宣传党的政策与主张,所到之处即有专门的凿字队进行錾刻。也正是如此,石刻标语在川陕革命老区的各个地区均有分布[11],就巴中一地而言,石刻标语较为分散,石块大小不一、形态各样,不利于对较大石块进行搬运与集中保护,也不利于对当地石刻标语资源进行整合,对石刻标语价值开发利用工作造成了较大困难。
巴中市石刻标语价值实现的主体主要为文物局、文化旅游局、革命老区博物馆与红色旅游景区等单位,在这其中政府现今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政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而在实际过程当中又缺乏普通民众、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专家智库等发挥积极作用,难以形成社会合力。此外,社会参与活力有限,研究川陕革命老区石刻标语内容、内涵的专家、学者较少,从而导致相关文献与研究结果更是少之又少,现今虽然对于石刻标语产生背景相对清晰,但大多石刻标语仅有内容记录,而对于某一幅具体的石刻标语而言,其产生的历史事件、伴随的历史故事以及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基本没有开展研究,因此内涵挖掘还缺乏一定的深度。
现今由于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缺乏,巴中市红军石刻标语的保护方式还较为传统,大多为制作拓片、使用玻璃罩保护等方式,对于处在野外的一些大型石刻标语的修复还是采用人工描红的方式进行,且对距离较远、錾刻在峭壁之上的石刻标语进行定期修复较为困难。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存在保护性破坏,不当的保护会磨灭历史的痕迹,使之缺少原有历史的厚重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石刻标语历史、政治、经济等价值的实现。
巴中市石刻标语在价值利用上大多以博物馆、红色旅游景点为依托,作为红色文化资源成为红色文化的载体、成为游客观赏的展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石刻标语的教育价值。但只简单陈列、图片或文字说明较为枯燥无味,而在博物馆或红色旅游景点请讲解员说明花费相对较高,因此游客大多只会是走马观花,难以调动游客浓厚的兴趣[10]。再则,川陕各个地区石刻标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也具有不同的时期与地域特征,可相关管理者却忽视了这一特点,使得巴中市石刻标语与其他地区的开发利用方式趋同,缺乏个性化红色产业开发,没有打造独特的红色IP项目。
目前,巴中市石刻标语相对于其他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较弱、知名度欠佳,许多当地人只见过但并未真正的去了解其中的意义与价值。出现这一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部门并未重视石刻标语的宣传发展与价值利用,没有意识到这一红色资源在当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与当今的时代价值。其次,宣传手段较为死板,未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新型宣传方式,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学习,没有真正“走出去”。
红军石刻标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红色资源,既具有红色资源所共有的特色,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开发利用、价值挖掘的过程中应当从红军石刻标语自身特点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探索。针对巴中市目前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困境,现阶段面对的最艰巨的任务重点就是要找到石刻标语保护、开发、利用的平衡点,在保护中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巴中市,对整个川陕革命老区红军石刻标语价值实现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红军石刻标语在川陕革命老区的各个地区甚至是多个省份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巴中、广元、南充等地区 [12]。除此之外,在巴中市的红军石刻标语还有大量分布在野外。这种相对零散的分布造成了巴中市红军石刻标语价值开发实现存在着空间跨度大、资源难以整合的问题。因此整合串联是石刻标语价值开发的重要手段。
第一,采取“点+线+面”的打造模式,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红军石刻标语价值发挥最大化。首先要从具体各个地方的红军石刻标语出发,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现实价值,发挥其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力,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亮点项目。接着要通过串联巴中本地的红军石刻标语,将打造出的亮点通过建立网络互通平台串联成线,让原本分散的各个点有机地连接沟通起来。最后是包括巴中市在内的各个地区相互交流,形成联合保护和深度开发为一体的共建、共创新局面,最终形成区域性、成片的石刻标语特色区。
第二,突出地区特色,做到“合”而不同。红军石刻标语广泛分布在巴中市甚至川陕革命老区的各个地区,每一个地区的石刻标语都有其区域特色。目前所提倡的整合资源并不意味着资源的同质化,不是要将巴中市或者川陕革命老区所有地区的石刻标语价值挖掘和开发做到完全统一。相反,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最应当注意的就是发挥地方特色,在区域联合发展中发挥出巴中石刻标语的自身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整合而非同质化。
红军石刻标语价值实现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形成政府支持推进、全社会积极参与、行业专家智库充分发挥作用的一种共创机制。
第一,政府发挥最主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政府作为红军石刻标语保护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拥有其他主体不具备的权威性、号召力和统筹力,能够为石刻标语的价值实现提供巨大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关石刻标语的政策,发挥其引领作用,通过政策的限制和引导来促进、规范、指导社会其他主体的行为。同时,红军石刻标语的价值实现必然需要大量的经济和物质支持,政府能够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满足大部分资金需求。另外,政府作为当地最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主体,能号召全社会参与到石刻标语的保护和价值实现的实践中,推动社会合力的形成。
第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石刻标语价值挖掘和实现。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不仅包括社会上的普通群众,同时还包含社会组织、公共机构、民间团体等一切能够参与到其中的主体。普通群众是红军石刻标语价值开发和实现的最终受益者,因此,群众是价值实现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主体。要在群众的脑海中形成对石刻标语的深刻认识,推动群众参与石刻标语精神的弘扬和传递中。除此之外,社会组织和公共机构应当发挥自身力量,参与到保护中,最终成为石刻标语保护的重要主体。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会在当地是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主要成员包括巴中地区的非遗传承人、文化界人士及知识分子,在传承川陕革命老区文化、保护红军石刻标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会为社会组织参与石刻标语保护开发提供了示范,也表明了社会力量对红军石刻标语价值实现的重要性。
第三,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红军石刻标语与其他的红色遗迹不同,它的价值实现需要更加专业的意见指导和理论支撑。专家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向政府、社会团体等提出石刻标语价值挖掘和实现的方式,为其提供更多、更科学的选择。
目前,不管是巴中市还是其他地区红军石刻标语的价值开发仍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将可以移动的石刻标语放进博物馆保存,较大型或者无法移动的定期检查维护。这样的保护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未免被动,尤其是野外的石刻标语经过自然风化很容易损坏,因此保护和开发手段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创新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先进的技术,二是引进新型人才。
第一,运用各类新兴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信息时代,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都能借助网络载体以更加广泛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扩散,数据信息在传播空间上得以拓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的纵深发展,网民数量与日俱增。再加上近几年来虚拟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建立影像信息库成为可能。信息库的建立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将红军石刻标语进行扫描,将原本分散的红军石刻标语集中在一起,无须对其进行移动或拓印,不会对石刻标语产生物理上的破坏和影响。这一方式不仅为保护石刻标语提供了便利,也能够实现群众在线浏览、下载、互动,足不出户就能零距离地接触石刻标语。除此之外,建立VR展馆和运用3D、AI影像展示也是一个展示石刻标语的创新手段。“VR技术只需要电子设备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了解和学习文化和知识,并能在需要时充分了解情况的需要”[13]
第二,引进新型人才,注入创新活力。一方面新型技术的使用必须有高新人才的支撑,否则新型技术将会出现无人使用的窘迫局面,引进新技术也就成了红军石刻标语保护和价值开发过程中的一步“废棋”,新的设备也就成为了“弃子”。在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内有许多高新放映设备,但由于存在着维护难、成本高、无人会使用而废置,对博物馆和石刻标语的价值实现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新型人才会给石刻标语保护的队伍增添新活力和新思想。新型人才往往素质相对较高、思想更加活跃,能够为保护石刻标语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创新的活力。
红军石刻标语的价值要实现,首先要让石刻标语这一特色的文化符号在社会面广泛的传播,让群众广泛认识红军石刻标语,从而愿意去了解和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理解石刻标语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因此,红军石刻标语不能只是在博物馆、展览馆、主题公园中展览,而是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融入到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去。开发文创产品和打造红色IP就是一个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
第一,打造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文创产品。目前,巴中市针对红军石刻标语开发的文创产品主要包括字帖、画册、帆布包等种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字帖,但是目前这种字帖并未在市面上流通,只是陈列在博物馆中,没能很好地起到实现石刻标语价值的作用。巴中市针对红军石刻标语的文创开发完全可以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制作以石刻标语为内容的金属徽章、印章等。在开发过程中应该以红军石刻标语的精神内核和价值为依托,以社会大众的需求为导向开发出形式更多样、内涵更丰富的文创产品。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创产品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的熏陶,让红军石刻标语的精神内核在日常使用中渐渐影响人。
第二,打造独特的红色IP项目,作为石刻标语开发利用的依托。所谓IP,指的是有所成名的文创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游戏等文化产品。巴中市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在整个革命老区甚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红四方面军在巴中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产。巴中市对红军石刻标语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开发各类精美的文创,还要结合红军石刻标语的故事,通过讲述红四方面军设立凿字队、进行土地革命等历史事件,深挖石刻标语具有的精神内涵,建立一个具有巴中特色、川陕革命老区特色的文创IP品牌,同时避免与其他红色文化趋同。创作出一系列有关石刻标语的优秀文化产品,以此形成自己的红色IP项目,提高红军石刻标语的知名度,最终实现石刻标语开发利用的长足发展。
目前,不管是巴中市、川陕革命老区、红四方面军还是红军石刻标语在国内的知名度相对来说并不高。人们提起全国的革命老区,很容易忽略川陕革命老区以及红四方面军川陕地区所做出的巨大历史性贡献。只有先让红军石刻标语“走出去”,提高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意义才有可能被人们发现,巨大的价值才有可能实现。红军石刻标语的宣传可以通过结合党史教育、拓宽宣传平台、创新宣传内容等方式进行改进。
第一,将红军石刻标语的价值内涵与党史教育相结合。红军石刻标语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重要宣传手段,其中所蕴含的红军精神和红色历史相当丰富,对于党史宣传教育和红色思想教育来说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巴中市通江县毛浴镇所保留的红四方面军十六字军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严格的要求,是研究党史的重要资源。通过了解和学习红军石刻标语的价值和内涵从而丰富完善对党史的认识,这对宣传党史和实现红军石刻标语价值都是及其重要的。
第二,拓宽宣传平台,创新宣传渠道。在宣传方面需要重视新兴网络平台的作用,如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巴中市可以运用短视频、趣味百科、故事会等多种形式将打造的特色IP宣传出去,形成与网友的互动,在趣味中宣传红军石刻标语,由此提升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当地举办红军石刻标语文化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等活动,对石刻标语的内涵、精神和故事进行宣传。
第三,创新宣传内容,提升趣味性。巴中市在宣传红军石刻标语的时候应当在尊重历史、保证政治正确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提升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让市民能够在宣传中得到更多的参与感,以此提升对石刻标语的兴趣,从而推动对石刻标语的价值认识。
下一篇:建筑风水在医院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