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创刊时间:1997年
开本尺寸:大16开
语言种类:中 文
出版周期:旬 刊
邮发代号:14-269
每册定价:20.00元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网  址:kxjscxzzs.cn
投稿邮箱:kxjscxtgyx@163.com

本刊声明

       凡投稿本刊的稿件,作者文责自负,确保稿件不涉及保密事项,署名无争议。对于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作者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来稿凡使用,即视为全体著作权人同意将所投稿 件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本刊杂志社。本社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使用,特此声明!

编辑部公告

通知: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本刊诚征优秀学术稿件,来稿必须为原创稿,不得抄袭和篡改他人作品。凡是投稿本站正在审核期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审稿期限一般二到三个工作日,作者可以随时在本站作者查稿系统中输入文章编号,查询稿件审核情况。

提升九江地区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职业能力研究

来源:本刊杂志社        点击: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4日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文件提出,引导地方着力办好高校,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校,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1]。综合近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分析,用人需求最高的是制造业,2021年前三个季度均超过38.4%,并且其中有40%左右的市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的要求,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需求供给均超过2.51。报告中的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上显示,第三季度上海地区对机械制造基础加工人员的求人倍率达到了6:1,第二季度显示兰州和武汉地区对机械制造基础加工人员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了15:1和17:1[2]。根据九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统计,2021年1月和2月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情况报表分析,用人需求最高的是制造业,提供岗位数量分别达到32692和39907个[3],所占比重也达到43.31%和46.86%。其次,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产业工人队伍缺口很大。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提升产业工人队伍职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制造业产业总体发展速度比较快
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随着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变化,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规模大幅度提升。从工信部信息来看,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27.7%,连续13年占据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的制造业质量水平仍然不高,仅处在制造业四级梯队中的第三梯队。九江市地区的制造产业主要有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新材料、绿色食品、钢铁有色、高端装备制造、电气机械等。近年来,市政府抓住优化升级的机遇,努力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已培育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制造业产业工人现状
(一)产业工人队伍构成
九江市产业工人以男性为主,年龄分布以25-40岁为主,占调查比重的60%。初高中学历人员群居多,文化程度不高。根据九江市2021年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信息公告显示,制造类工人工资的最低位收入每年约为31000元,仅为同级其他技术人员工资的58.49%。制造业同职业类别中工资跨度最大的是机械制造基础加工人员,低位数和高位数的年收入差值达到85464元,收入比达到1:3。从岗位等级工资价位表分析,高级技师的收入差距最大,低位数年收入只有45212,高位数的年收入达到172380,收入比接近1:4[4],其中月收入在 3500元的产业工人占比最高,占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工龄在15年以下的占比53.20%,无职级产业工人占比50.80%,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占比 14.65%、4.70%和 3.25%。
(二)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特点
我市的制造业产业工人主要来源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从事制造生产工作的目的主要也是为了谋生[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工人队伍的需求也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马斯诺层次需要理论揭示,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会寻求安全、社交、尊重和价值体现等方面的需求。新时代产业工人首先在物质层面表现出了需求,除了最初关注的工资待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企业的福利、工作环境,同时还对生活条件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食堂、住宿等。其次是在精神层面。平等的地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和谐的团队氛围都是新需求的表现。第三是自我价值体现。很多人都是离开校门后就直接进入了工厂,文化程度和职业能力相对较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他们在现有的岗位上没有强势的竞争资本,所以部分工人想通过学习进行自我提升,以便自身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寻求更广的发展,以此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
(三)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
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家庭都将子女送入高校进行学习,以谋求毕业后的“轻松饭”。社会对产业工人群体为时代经济做出的贡献宣传度不够,反而是将欠薪、人身安全威胁、权利损害等负面新闻进行报道,逐步形成了工人生活艰难的社会认知。据调查显示,每年因为薪资、工作环境和社会认可度而离职的产业工人达到了42.5%,这也间接反映出产业工人的现实社会地位。
(四)产业工人自我认知不足
第一,产业工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错误的认为当技术员只是没有受高等教育的人的谋生手段。在企业里与其他类型人才相较,普遍待遇偏低,尽管政府推行人才补贴策略,但是激励作用并不明显。第二,产业工人的专业属性较强,转行的成本较高,而失业风险较大,反差之下就让许多青年工人不钻研应用技能,转身投入其他岗位。第三,工人阶层普遍把在校教育当作是学习的终点,认为出了校门就意味不用再学习,缺乏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自身的职业能力提升缓慢,工人队伍发展滞后。第四,人才标准的思维根深蒂固,年轻人只想上大学而不愿上高职。在对本地某高校的工程系各专业学生调查中,学生们对自己本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认识不清,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一无所知。随着经济时代发展,零工经济因工作时间灵活等原因,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加剧了产业工人队伍空心化现象[6]。
三、提升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职业能力策略
(一)提升工人自我学习意识
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产业工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岗位、适应岗位要求不得不持续参与职业培训,或通过接受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水平[7]。根据人力资本论,企业可以推荐内部优秀的产业工人进行培训和技能提升,实现高质量就业,改善现有阶段的工作生活水平,激发工人主动学习和提升的主观能动性。构建“技能、技术+转任”的员工发展通道,实行职级“分向”发展,规范职级“纵向”“横向”管理,明确考核周期,实现“人才自主选岗”。设置奖励,鼓励员工自主提升技能技术,调动“人人能成才,人人是人才”的内在驱动力[8]。
(二)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政”三方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和创建“培养、实习、就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市校全面战略合作,以政策促发展,实现“政府搭台,校企合作,三方共赢”。职业教育肩负专业技术技能的传承重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产业工人队伍培养的主要途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从政府角度出发,积极联系帮扶企业,充分挖掘企业对应缺口岗位,与各类院校主动沟通,有效制定定向人才培养目标。从高类院校出发,将在岗的专业教师送入企业进行实战锻炼,同时在企业开展理论传授,制定教师入企工薪制度,并签署服务协议。从企业方面着手,将企业技能人才推荐入校园,在校园内开展技能演比,职业讲座等活动,制定入校宣传推广方案,让学生们更近距离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和动态。
(三)现有产业工人队伍能力提升
完善现有产业工人能力提升,是现阶段快速提升产业工人队伍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加强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推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9],打破重学历,轻技能的人才培养特点,贯通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工人培训环节。政府提供政策法规指导并监督,行业协会制定培训评价规则及标准,企业和各院校则承担教育及技能培训的主体任务。构建企业培训、行业指导、学校教育的技能培养体系。通过技能等级、职业资格、学历三证互补,打造终身学习体系。
(四)新生代产业工人队伍养成
各类院校要合理地进行专业布局,为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跟紧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紧密结合专业就业导向,长期规划发展,切勿盲目跟风开设新专业。打造有特色、高技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重点发掘具有教师职称和技术职务的“双师型”人才并聘任。专业师资团队每年下企业、进工厂、访市场,进行深度调研,构建新学科、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更贴近、更适用岗位需求的特色课程。组织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重[10],按照“真项目、真实干、真实用”的思路,制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五)提升政府层面领导能力
首先,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对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进行加强,全方位做好教育系统内外职责分工,构建更加开放、融通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11]。其次,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速校企合作政策实行;搭建产教共享平台、院校之间的共享实训基地等。定期公布行业需求和发展现状,做好企、政、校的沟通桥梁,为各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提出合理建议。建立技术人才需求识别与预测机制,提升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识别速度。第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严格筛选工作岗位、把好工学交替关,营造良性的职业体验,尽量让学生获得专业对口的岗位锻炼机会,培养职业规划意识,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12]。第四,制定高技能人才引进计划,降低高技能人才流失率。制定以“高精尖”为导向,围绕“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制定以顾问指导、兼职特聘、合作引进等高技能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保障市场所需高技能人才供给[13]。最后,重点打造一个或几个深度产教融合发展的标杆院校作示范引领。学生进入岗位锻炼,产业工人进入院校学习提升,选拔优秀工人特聘入校从教,实现由学到工、由工到学、由工到教的人才培养互通模式。
四、结语
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中流砥柱,发挥着主体支撑作用。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解决制造业劳动力市场需求问题,全面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是实现制造强国、工业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方案需要“政、校、企”三方共同根据实际需求而设计开发。提倡终身化培训学习,从岗前培训,专技训练、现场实习、技能提升等阶段开展。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崇尚技能技术创造价值的社会氛围[14],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社会地位,促进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杂志社地址:中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大直街和兴商厦A-2603(150600)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